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5%和49.6%。

半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5%和49.6%。

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

半年來,新投資管理條例的實施,新補貼政策的實施,限購計劃的取消,電池“白名單”的退出.新能源汽車一系列重磅政策的發布,帶來了諸多變化,也推動了新能源汽車行業加速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

投資新規實施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今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實施。

《規定》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管理進行了重大調整,主要包括: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納入燃油汽車投資管理;重點發展汽車產業,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節能汽車及關鍵零部件。

先進制造裝備、動力電池回收技術、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技術及裝備研發和產業化。

《規定》體現了一些新功能。其中,第一,純電動是鼓勵的方向;第二,鼓勵行業集中,鼓勵兼并重組,區域價值越來越凸顯,未來產業聚集可能越來越強;第三,短期內,鼓勵OEM模式;從長遠來看,

將降低一些新造車企業獲得生產資質的難度。

自實施以來,已有南汽博駿與一汽李霞共同投資、愛知汽車收購江鈴控股50%股權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雙資質”的案例。

“《規定》有利于加強監管,平衡盲目投資,鼓勵企業發展。”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將吸引更多的資本。

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補貼退,迫使車企營銷。

補貼退坡是今年新能源汽車最大的看點。

今年3月26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觸動了業界的神經。新的補貼政策將從當天開始執行,直到今年6月25日。

面對補貼的下降,企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首先是漲價。自《通知》發布之日起,部分新能源車企聲稱其新能源車因原材料價格上漲而漲價。補貼切換的時候會做出不漲價的姿態。部分車企也宣布過渡期后提價。

原因是為了保持質量。

二是維持原價。有些車企自始至終堅持價格不為所動,聲稱車企自己消化坡退因素,不會轉嫁給消費者。車企認為,市場競爭的是車企的技術創新和整體實力,而不是對補貼的依賴。

三是借機促銷。一些車企聲稱沒有“國家補貼”和“土地補貼”,廠家自掏腰包補貼消費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銷作用。

四是借機推出新車型。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部分車企推出的新能源車中,續駛里程、智能網聯程度、外觀設計都比之前的車型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價格也會上漲。補貼斜坡,

也成為一些車企淘汰低端車型,發展高端車型的有利時機。

“雖然補貼會帶來‘陣痛’,但‘看政策吃飯’不是長久之計。”崔東樹認為,補貼退坡甚至退出是大勢所趨,這既是加速優勝劣汰的動力,也是優化產品結構的契機。

也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的“催化劑”。車企要盡快提高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整體水平,以實力贏得競爭。

取消限購,刺激城市消費

地方限購無疑給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增加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6月6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

在取消限購方面,廣東率先發布《廣東省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提出9個方面29條具體措施。特別是提出優化汽車消費環境,逐步放寬廣州、深圳汽車搖號、拍賣指標,擴大準購規模。

其他城市不允許出臺汽車限購政策;促進汽車消費優化升級,重點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二手車消費市場,簡化二手車交易手續,交易地點可直接辦理轉移登記手續。

推進全省機動車轉移檔案電子化;在珠三角地區,可在一定過渡期內實施相互異地安置的在用車排放限值。

“《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措施,聚焦當前汽車消費,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消費的瓶頸和痛點,對于促進汽車等重點消費品的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慶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廣東率先提出促進汽車消費的措施,將有助于解決汽車市場下滑的一系列問題,在更大范圍內也將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白名單”的退出改變了市場格局

實施了四年的動力電池“白名單”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今年6月下旬,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019年第22號公告,決定自2019年6月21日起廢止《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條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22號)。

符合標準條件的第一、二、三、四批企業目錄同時廢止。

2015年3月,工信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制定了《條件》。《條件》又稱“白名單”,要求企業通過工信部《汽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管理系統》進行網上申報。從那以后,

2015年10月、2016年1月、2016年4月、2016年7月,工信部先后公布了四批符合《條件》的企業目錄,包括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比亞迪、沃特瑪、億緯鋰能、郭萱高科等57家企業。

但是沒有國外的電池公司。根據工信部要求,只有使用符合《條件》企業動力電池要求的新能源汽車,才能獲得新能源補貼。

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亞迪成為符合《條件》要求的企業中的行業巨頭。2019年4月,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達到45.03%,比亞迪占比30.95%。然而,隨著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取消,

外資動力電池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被取消,動力電池市場全面開放,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外資電池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可能面臨新的挑戰。

“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取消是重大利好,有利于行業充分競爭,形成更強大的產業鏈體系,降低自主品牌車企成本。”崔東樹認為,“白名單”的取消意味著國內動力電池行業將全面進入“自由競爭”時代。

如今,新能源汽車的大戲已經開始在今年下半年上演。在機遇與挑戰、風險與希望并存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將何去何從,走怎樣的軌跡,依然牽動著大家的目光.

關鍵詞:上半年新能源重磅政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