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重慶托運汽車到招遠多少錢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重慶托運汽車到招遠多少錢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八路軍自己生產生活物資,還得打仗,這樣一來如何保證戰斗力?
謝謝邀請:
1937年國共合作實現后,國民政府每年拔給八路軍60萬元,當時發的是法幣,1法幣相當于1銀元,也就相當于60萬銀元,這樣,就解決了部隊軍費問題,不需要為吃穿而去發愁,八路軍的主要精力可以全部放在對日作戰上了。
國民政府拔給八路軍的軍費數目是根據國共雙方協議,三個師,4.5萬人計算的,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按月去軍需局領取,領取后一部分交給中央,一部分用作軍隊開資。雖然還是有點拮據,但如果精打細算尚可維持。
在1937年至1940年期間,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陜甘寧邊區的財政收入,除八路軍上交的一部分外,還有海外華僑和后方進步人士的捐款,這兩部分加起來相當于邊區收入的70%,剩下的就是沒收漢奸賣國賊的財產,部隊在戰斗中繳獲的敵人物資及邊區人民的賦稅。
可國民政府的撥款是固定的,而八路軍是在戰斗中不斷壯大的,截止1940年中旬,八路軍已擁有50萬兵力,在1940年9月,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場上,對日寇和偽軍進行了為期三個多月的反掃蕩戰斗,投入兵力105個團,大小戰斗1824次,號稱“百團大戰”,這一方面打擊了日寇,彰顯了共產黨抗戰到底的決心,同時也暴露了共產黨軍隊的實力,讓國民黨反動派有所警覺,到了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就完全停發了八路軍的軍費。
由于停發了軍費,海外華僑的捐款也因封鎖而停止了匯兌,再加上華北等地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荒,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了《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要求各部隊一面戰斗,一面生產,機關,學校也都加入生產自救之中,敵后軍民在頻繁的反“掃蕩”作戰中,勞武結合,生產中不忘備戰,戰斗結束后繼續生產,解放區抗日民主政府辦了許多自給工業,自制了機油,肥皂,土毛布等物資,開展了南泥灣,槐樹莊,大風川等地的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克服了困難。
實事求是的說,部隊搞生產對戰斗力的提升肯定是有損害的,但這也是不得以的辦法,好在有中央的正確領導,每個人都知面臨的困境,能夠正確對待,一切困難不僅渡過了,而且還在困難之中不斷發展壯大,為以后的解放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謝謝閱讀
當兵吃糧,當兵發餉,八路軍干部戰士的軍餉是多少呢?他們在抗戰初期并非自己種地和織布的,也吃過一段時間“皇糧”。
1937年紅軍正式改編成八路軍之前,國共雙方對于部隊的后勤保障問題是有協議的,規定八路軍每個月可通過“西安辦事處”向國民政府領取50萬元軍餉和5萬發子彈,但是陜甘寧邊區的機關、院校和留守部隊不在此列。
(陳嘉庚先生)
因此,八路軍總部只能將一多半軍餉分給邊區政府,其余的發給前方部隊,平均下來每個師每個月可領到4萬到6萬元(法幣),雖不富裕,勉強夠用。
國民黨部隊每個月領多少軍餉呢?黃埔系中央軍每個師每月可領25萬元,雜牌軍每個師每月可領16到18萬元,大約相差三分之一左右,按照每月給八路軍發放的總數來看,跟雜牌軍的待遇基本相同。不過國民黨當局也僅是抗戰初期認真執行了協議,慢慢就開始各種借口拖延推諉,被軍統特務暗殺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主任宣俠父,就經常為了催餉大鬧蔣鼎文的辦公室,當然,“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后面肯定有人指使。
(蔣鼎文)
所以八路軍干部戰士的供給狀況也是分階段的,在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開赴山西戰場之初,還不需要進行生產來保證生活,可以脫產專心作戰。標準是從總司令到普通戰士,每人每月可以領到2至5元的津貼,作戰部隊每人每天1.5斤口糧(后方機關1.25斤)。
1938年12月又細化了標準,具體為正副師長和政委、正副旅長和政委每人5元/月;正副團長和政委、正副營長和教導員4元元/月;連長和指導員3元/月;正副排長2元/月、班長1.5元和戰士1元/月。
國民黨軍隊則有吃空餉和喝兵血的惡習,并且一名中將師長的月薪可達500元,即便是發對折的“國難餉”也有250元,等于八路軍50名師職干部的津貼,差距天大。
可是八路軍在華北發展較為迅速,至1938年底前方部隊已有15萬人,1939年底壯大到27萬人,仍然每個月的50萬元軍餉自然是杯水車薪了,這一時期八路軍的經費主要用來保障吃飯,各敵后根據地由于經濟情況不同,地方政府為部隊提供的后期保障水平也不盡相同,山東軍區和冀中軍區較好,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由于地貧民脊,要困難一些。
(八路軍繳獲日軍大衣)
1939年冬,國民黨掀起第一次不合作高潮,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重慶政府停發了八路軍的經費和彈藥補給,為了保證軍需供應,各根據地群眾作出了巨大犧牲,在糧食和被服等方面盡最大努力滿足部隊的基本需求,八路軍也將作戰中繳獲的日偽資財轉送延安,再通過去國統區采購的形式補充一些不足,山東軍區每年都要派部隊護送一些黃金前往邊區,因為招遠等地區有金礦,前些天有看過某抗日神劇,講述的就是這段歷史。
八路軍經濟最困難的是1942年初,前一年的“皖南事變”讓雙方徹底撕破臉,重慶政府徹底停發糧餉(之前迫于輿論壓力補發了),并且禁止生活物資流入邊區,同時日偽也加緊了對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封鎖,而八路軍又發展到40萬人以上,種種因素疊加的結果,使部隊的后勤供應極度緊張。
在全力保障作戰部隊的前提下,后方機關和陜甘寧邊區就要餓肚子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就是此時開展的,但總體來說,一線作戰部隊還不需要以生產為主,從而保持必要的戰備和戰斗力。
王震的359旅就是這一時期調回的陜甘寧邊區,一手拿槍保衛延安,一手拿鋤頭南泥灣墾荒。
(王震將軍在南泥灣)
此外,不能忘記的是各界人士、海外華僑對八路軍抗戰的支持,宋慶齡先生等社會知名人士從1937年起,就組織和籌措大批錢款、設備和藥品送往延安;而以陳嘉庚為代表的海外華僑也捐贈了巨額資金,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共收到捐款總額881萬元,平型關等戰役的慰勞款180萬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八路軍的經濟困難,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馬來西亞十幾位華僑甚至捐獻了兩輛“雪佛蘭”救護車,不遠萬里送往西北,中華民族,血濃于水。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爭的最高原則。由于1942年,日偽的掃蕩封鎖,蔣頑的反共封鎖,華北及陜甘寧邊區等地遭遇大旱災等自然災害,根據地軍民遇到了極大困難,另外,國民政府撥付我軍很少的經費也被取消了。在此情況下,我黨實行了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開展大生產運動,各黨政軍單位自力更生,開荒種地,生產自救。三五九旅的南泥灣大生產就是一很好的生產自救例子。同時,各根據地堅持開展敵后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等打擊敵偽頑的戰斗,終于渡過了最苦的1942年,保存了自己,打擊了敵人,迎來了抗戰新局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重慶托運汽車到招遠多少錢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重慶托運汽車到招遠多少錢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