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自動駕駛(2020年 自動駕駛)

2020年似乎是自動駕駛發展的分水嶺,PPT中活躍的技術將在這一年成真。不僅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在特定區域運營,

更重要的是,2020年似乎是自動駕駛發展的“分水嶺”,PPT中活躍的技術將在這一年成真。不僅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在特定區域運營,

2020年 自動駕駛(2020年 自動駕駛)

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很快就能買到“純血統”的自動駕駛汽車。但是,似乎“劇本”并沒有車企描述的那么精彩。

多家車企將于2020年“量產”L3級自動駕駛

2017年7月,全新奧迪A8(參數|詢價)正式發布,這是全球首款搭載L3自動駕駛系統(以下簡稱“L3”)的量產車。此后,寶馬、奔馳等國際知名車企相繼宣布龐大的自動駕駛戰略。

在奧迪A8標桿效應的影響下,國內車企對于自動駕駛的態度可謂是“聚精會神建設,一心一意發展”。包括傳統主機廠和新造車力量在內的許多中國品牌車企都提出了L3的量產計劃。

例如,吉利汽車在2019年4月宣布,2020年將在全球范圍內實現L3量產,2022年在杭州舉辦亞運會時,吉利也將推出L5級自動駕駛班車。長安汽車在2019年1月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

L3已經進入量產開發階段,預計2020年量產。

根據上表,總結目前主流車企做出的自動駕駛量產計劃,2020年將是L3落地的關鍵點。不管大眾是否對這些計劃的真正實現有所懷疑,至少從車企的角度來看,他們都對L3量產“雄心勃勃”。

0-60km/h低速場景自動駕駛率先落地

其實大部分車主對“自動駕駛”的認知都存在誤區。在普通車主眼中,“全程無人駕駛”就是所謂的“自動駕駛”,即在使用汽車的過程中,不得要求駕駛員對車輛狀態保持監管,也不需要他們做好隨時接管車輛的準備。

不完全是。正如L2被定義為輔助駕駛系統一樣,L3也有明顯的“局限性”。目前L3自動駕駛的主要功能分為:堵車自動駕駛TJP(堵車飛行員

0-60km/h)和高速公路領航(0-130km/h)。對于即將量產的L3,基本對應低速場景,即TJP。

以奧迪A8為例,官方稱其L3功能為“奧迪AI擁堵自動駕駛TJP”,限定條件是在車速為0-60 km/h時,系統能夠完全接管車輛駕駛操作.超過60km/h時,系統不接管汽車,控制權仍在司機手中。

長安汽車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玉生對自動駕駛的思考:“L3階段,智能駕駛產品將在低速時用結構化的道路代替人,在高速時幫助人。當車速為0-60km/h時,系統允許駕駛員雙手離開方向盤,從而實現全自動駕駛。

當車速在60-150公里/小時時,自動駕駛汽車將是L2的產品形態。"

從技術角度來說,如果明年上市的L3能夠應對有限場景下(0-60km/h)的駕駛任務,說明L3具備了比較全面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系統本身也有一定的安全冗余和一定的駕駛權限。但是,

我們需要耐心等待L3的高速版本。

ZF(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齊平表示,低速場景具有周邊環境簡單可控的優勢,需要配置的傳感系統也可以基于目前的技術能力低成本實現。不僅風險是可控的,

而且對系統功能安全級別和域控制器計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是太高。高速場景的實現需要更遠距離的感知、更強的傳感器方案、更快的計算能力和更高的功能安全級別。另外,

車聯網的有效利用也可以大大提高自動駕駛系統的可靠性。因此,要實現這一點還需要幾年時間。

如何看待L3的“量產”與“大規模普及”?

從車企的角度來看,L3將于2020年量產,而最終無論有多少消費者能真正從L3中受益,至少意味著該技術將成功匹配量產車并推向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L3投入市場并不意味著其商業化會一帆風順,更不意味著大規模普及。其中,政策法規的缺位將是一大制約因素。

從純技術的角度來看,齊平認同“2020年是L3量產年”的說法,但他進一步表示,“大部分廠商可能會以L2或者L2.5的名義推出,因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L2和L3切換過程中法律責任界定不清的問題。

另外,目前沒有合適的商業保險來覆蓋主機廠的相關車險責任。"

根據SAE自動駕駛分類定義(SAE: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L3為“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有權駕駛。雖然人類司機可以用手離開方向盤,但他們應該隨時準備接管。也就是說,在某個時候,

司機可以“放開”汽車。

《自動駕駛技術分類》

“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量產,但離普及還有一段距離。”Strategy Analytics的自動駕駛行業分析師劉持有類似的觀點。L3可以被認為是介于L2和L4之間的一種模式。

最大的特點是人類司機可以“解耦”,也可以“耦合”。L3支持司機在某些場景下可以轉移注意力,但是這些場景的定義非常模糊。這就給主機廠和保險行業帶來了責任界定的難題,比如系統提示司機接班,

但是司機并沒有剛好在接管時間內接管,那么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呢?

鑒于法規問題,可能會從搭載L3的奧迪A8上發現。雖然奧迪已經在2017年實現了L3量產,但是由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L3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持,奧迪A8基本上很難啟動TJP功能。坦率地說,

奧迪A8是一款技術能力“過剩”的L2車型,因此很難釋放其所有應有的能力。

劉表示,很多車企可以把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定義為L3或者L4,但是從法規上來說根本不符合道路的要求,所以量產和普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業人士(他是全球頂級一級供應商某業務的副總裁)對2020年L3量產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整個行業還沒有做好商業化大規模生產的準備。

這位匿名專業人士向汽車之家透露,2020年所謂的L3量產更難實現,量產的可能性更低。

“無論是低速還是高速自動駕駛,都需要非常完備的安全冗余、轉向冗余、剎車系統冗余、傳感器冗余、控制單元冗余等各個方面。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別成熟的方案。”

這位匿名專業人士還透露,他的公司原本計劃在2020年在中國推出L3,但在合作過程中發現,即使他們做好了準備,其他技術供應商也完全沒有準備好。因此,該公司不得不將L3發射的節點推遲到2022年。

對于未來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普及,匿名專業人士和齊萍都持相同觀點:“投入產出比是否合理?”開發整個L3自動駕駛系統的成本是巨大的。如果沒有性價比高的解決方案,對車企來說意義不大。

大規模普及的基礎不存在。

全文總結:

“大規模生產”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詞。科尼賽克One:1全球限量生產6臺,大眾甲殼蟲年均產量超過26萬臺。雖然有不同的尺寸,但屬于“量產”。自動駕駛也是如此,搭載英偉達芯片和一系列傳感器。

然后在特殊場景下測試,再生產幾輛原型車,這樣實現L3/L4自動駕駛,對企業來說并不難。

鑒于L3自動駕駛推廣困難,有專家或企業提出跳過L3,直接開發L4。事實上,技術本身的發展是不能跳過的,技術的升級只能通過大規模的開發、應用和積累來實現。

只是不同的企業對于技術的應用有不同的路徑選擇。

但對于消費者來說,或許公司應該謹慎宣傳。畢竟大部分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并不熟悉。正如齊萍所說,“普通消費者很容易混淆L3的概念,因為不同的L3方案差異很大。個人認為,當L3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時,

L3不應該用來炒作。"

關鍵詞:自動駕駛爆發現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