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市場亂象亟待整治(二手車市場亂象亟待整治)

近日,央視財經新聞曝光瓜子二手車賣錯貨,或賣問題車、事故車,被眾多消費者投訴,引起社會關注。關于最近商業誠信和消費的缺失,

央視財經新聞曝光“瓜子二手車”銷售“錯貨”車輛,或銷售缺陷車、事故車,被眾多消費者投訴,引起社會關注。商業誠信缺失、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二手車市場亂象亟待整治(二手車市場亂象亟待整治)

商務部2006年制定實施的二手車交易標準規定:“達成車輛銷售意向的,二手車經銷企業應當與買方簽訂銷售合同,并將《車輛信息表》作為合同附件。

但《車輛信息表》有“交通事故記錄次數/類別/程度”一欄和“大保養記錄時間/部件”一欄。上述規定表明,在二手車交易中,賣方有義務以書面形式明確告知對方交易車輛的交通事故及維修情況。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也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的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出的有關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的問題,應當給予真實、明確的答復。

但現實情況是,類似事故記錄不真實、隱瞞車輛狀況等操作在二手車市場非常普遍。有媒體梳理了2016年以來審結的二手車電商消費者維權案件。結果顯示,起訴理由最高的是“隱瞞實際車況”。此外,

虛假廣告、隱性收費、平臺數據造假等交易平臺亂象也屢見不鮮。

造成這些亂象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商家誠信缺失,追求利益而忽視消費者權益;二是監管存在漏洞,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企業通過相關操作逃避履行相應義務,很多行業規范多為強制性。

缺乏有效的懲罰措施,導致企業違法成本低;三是部分消費者在利益受到侵害后,未盡到注意義務或考慮到維權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成本,不積極維權,進一步助長了無良企業的囂張氣焰。

治理二手車交易平臺亂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二手車交易平臺自身需要加強內部信用機制建設,嚴把待售車輛關,嚴格遵守對消費者的承諾,嚴格管理銷售人員,真正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努力維護企業自身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監管層面,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完善法律法規,出臺有效的規章制度。除了強制性規范,還應加強懲罰性措施的規定,加大對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打擊力度。

此外,消費者自身也要提高注意義務,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傳,在辦理相關購買手續前,要對所購商品的信息進行詳細的研究核實。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權。

關鍵詞:二手車交易亂象整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