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資汽車零部件公司(中德合資汽車零部件公司)

10月15日,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與德國聯邦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安德里亞斯朔伊爾在德國柏林舉行了雙邊會談。10月15日,

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與德國聯邦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長安德里亞斯朔伊爾在德國柏林舉行雙邊會晤,簽署了關于在電動汽車領域繼續合作的《關于在創新驅動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領域繼續開展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以下簡稱《聲明》)。

中德合資汽車零部件公司(中德合資汽車零部件公司)

《聲明》表示,中德將繼續積極推動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零部件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和德國都致力于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研發,以及零部件和基礎設施等相關技術。兩國繼續深化合作是一件大好事。

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

零件等領域是重點。

這次中德簽署的合作文件最大的亮點是“四項任務”和“四個方向”。

“四項任務”包括:一是共同探索電動汽車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氫能的可行性;二是考察公共客運、貨運和商業運輸、城市物流和特種運輸中的驅動電氣化;三是支持燃料電池汽車進入市場的戰略。

特別是降低電力系統成本的創新方法;第四,通過氫能源和燃料電池的綜合應用,促進城市地區之間的交流。

“四個方向”包括:一是中德將繼續展示電動汽車,進一步推動電動汽車的市場應用規模;第二,在現有的中德電動汽車創新支持中心(SGEC)合作框架下,深化和拓展合作伙伴關系和合作項目。

包括燃料電池和氫技術、車用動力電池、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基礎設施、商業模式、規范和標準研究等領域;第三,討論氫能源的供應和國際規范、法律和標準;第四,

加強兩國政府在相關基礎設施資金和建設方面的經驗交流。

“不難看出,它側重于動力系統和燃料電池方面的合作。可以說,雙方的合作不僅側重于零部件技術的研發,還包括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及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雙方涉及的合作內容是務實的。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在接受《中國汽車報》采訪時表示,這些合作內容不僅涵蓋了當前汽車領域的新技術和熱點,而且對推動新形勢下中德兩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非常有利。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興起,中德在汽車領域的合作勢頭持續良好,電動汽車及其電控、電機、電池等相關零部件和充電設施逐漸受到關注。這次也提到了新興領域之一的氫燃料電池。

德國研究機構最新預測顯示,中國燃料電池商用車有望在2020-2025年進入成熟階段;燃料電池乘用車有望在2020-2025年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因此,德國方面認為,

中德兩國有必要加強在汽車等領域的合作。目前,德國零部件企業已經在中國建設了氫燃料電池測試實驗室,希望進一步打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目前,德國是氫能產業發展領先的國家。德國氫能的發展,從政府部門明確的氫能產業戰略定位、路線圖、資金投入,到推動建立產業聯盟、鼓勵技術創新,都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德國也逐步突破了氫能和燃料電池的關鍵技術,在氫能和燃料電池的研發、示范應用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這些成果在汽車、船舶、電站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德國零部件巨頭博世已經開始專注于燃料電池領域。目前,博世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燃料電池專利,不僅開發了燃料電池控制單元(FCCU),

此外,計劃在2021年推出氫燃料電池汽車專用功率控制器(PCU)。早在2017年11月,博世與濰柴動力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

合作開發和生產氫燃料電池及相關零部件。

今年5月,博世成立了燃料電池移動解決方案部門,并計劃在中國無錫設立燃料電池技術中心。今年7月,博世宣布將每年投資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86億元),啟動燃料電池汽車主要零部件的研發,并在2022年前實現量產。

相應的,2017年以來,中國氫能產業逐漸走上快車道?,F階段中國的應用市場主要是燃料電池公交車和物流車。為了滿足汽車應用示范,中國市政府在多個重要文件中鼓勵和支持加氫站的建設。據分析,

未來五年中國氫能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氫燃料電池有望在萬輛級別的汽車領域推廣應用。

今年9月,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北京簽署《綠色氫能發展和綜合利用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國家電力投資公司和西門子將重點關注氫能供需雙方關鍵技術的聯合研發和應用。

重點開展氫能技術聯合創新與研發、2022年北京冬奧會綠色制氫科技創新項目、氫能產業能力培育與標準制定、第三方市場合作等領域的高技術合作。

“互補”合作成新主題

雖然中國的汽車工業與許多國家都有合資企業,但中德之間的合作備受關注。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德國汽車公司大眾是最早進入中國的汽車外商之一。近年來,隨著汽車邁向電動化時代,我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等領域加速發展,部分技術已經站在世界前列。

于是,雙方合作的模式和領域都發生了變化。

此前,中德汽車企業在“電動時代”的合作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拜騰汽車就是其中之一。拜騰搭載多項智能科技的電動概念車所傳達的理念是,未來無論駕駛者開車到哪里,

系統會自動識別和調整乘客位置、電話號碼或音樂播放列表等信息數據。所有的人車互動都是通過攝像頭、傳感器和車內一米多寬的巨大屏幕實現的。

今天,中國的汽車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在電動汽車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自動駕駛、車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化、5G等“新四化”配套部分領域,中國也處于世界第一梯隊。

這為中德兩國在汽車領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國輿論認為,中德在汽車領域的合作在今天更具現實意義。尤其是今年以來,德國制造業萎縮近5%,出口遭遇6年來最大跌幅;潛力和前景巨大的中國汽車市場雖然有所下滑,但仍是全球最大的。

這對德國汽車工業更為重要。

德國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的汽車銷量從2010年的200萬輛飆升至2018年的520萬輛,約占中國汽車總銷量的1/5。中國汽車走向海外,

在質量控制、生產管理、創新方法和品牌建設方面需要“德國經驗”。中德汽車合作的新需求、新模式、新發展成為必然。

在今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全球汽車行業看到了中德新型合作模式的產品。中國汽車企業展示了采用最新智能技術制造的新型電動汽車,這進一步顯示了中國汽車企業對發展未來汽車的強大信心。德國輿論評論說,

中國汽車將很快改變全球汽車業的平衡。與此同時,通過中德車企日益緊密的合作,“中國制造”正在成為中德合作的新領域。德國慕尼黑汽車經濟學專家Jon Hedich在法蘭克福車展上表示,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異軍突起。

表明中德汽車合作正在進入“合作2.0”時代。未來,兩國企業在智能駕駛、車聯網等零部件和整車領域有很多合作機會。

今天,根據中德汽車工業達成的合作協議,許多內容正在逐步落實。其中,寶馬集團在沈陽的投資將繼續增加。到2020年,寶馬品牌的核心產品系列——首款純電動汽車寶馬iX3將在沈陽投產。

將在全球市場銷售。博世已經為蔚來ES8提供了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控制單元、傳感器、智能助力器iBooster等關鍵零部件。截至目前,德國汽車工業在中國有30多家工廠。

同時,寶馬加入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奧迪與華為合作開發自動駕駛和數字化服務系統;中國聯通將為寶馬的自動駕駛提供5G高速通信技術。

"中德產業合作逐漸呈現出結構性升級."黃認為,“互補”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近期,由于內部產業結構轉型壓力和外部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德國汽車產業也面臨挑戰,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受到影響。

在這樣的形勢下,深化中德合作,加強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是雙方的共同愿望。

發展勢頭日益向好

近年來,中德兩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合作呈現持續良好發展態勢。不僅有一系列合作協議的簽署,更有許多合作內容的“落地”。

2011年7月和2014年10月,中國科技部與德國聯邦交通部曾簽署過相關的合作備忘錄和聯合意向聲明。在此框架下,雙方在四對共同選擇的示范城市及區域,即深圳-漢堡、大連-不萊梅、武漢-萊茵-魯爾地區,

上海-斯圖加特和漢諾威成功開展了示范項目,并成立了“中德電動汽車創新支撐中心(SGEC)”非實體合作平臺。

2018年7月9日,在中德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中德雙方在柏林共同簽署了《關于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 等七項與汽車有關的合作文件。根據該聲明,雙方將加強多層次交流與合作,

推動國際統一標準的制定及應用、促進兩國企業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汽車及相關零部件、基礎設施,以及數據共享、健全智能網聯汽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合作。

今年9月6日,在中德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中德兩國汽車業在北京簽署了三項協議,

包括奇瑞集團與斯圖歌特公司簽約成立電動輕型商用車合資公司、舍弗勒將在湖南湘江新區成立獨資公司引入智能駕駛新技術、寶馬將與中國信通院合作加速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等。其中,奇瑞集團與斯圖歌特公司的合作,

是以奇瑞的技術生產電動商用車,利用斯圖歌特公司的市場渠道來使雙方受益,一改過去以外方技術為主導的情形,提升了合作水平,體現出中外合作的新格局。

此次合作奇瑞集團與斯圖歌特公司簽約成立電動輕型商用車合資公司,備受關注。“與奇瑞集團的合資合作,是我們公司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德國斯圖歌特公司首席執行官Jrg Sommer對雙方的合作給予積極肯定并充滿期待。

根據雙方簽署的合作備忘錄,雙方計劃總投資5億歐元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建立研發中心、生產銷售電動輕型商用車,并進軍物流產業鏈。合作凸顯四大亮點。一是雙方將在物流領域展開合作。作為德國郵政股份公司子公司,

斯圖歌特擁有全球物流網絡布局,奇瑞擁有國際化汽車生產、營銷能力,雙方可以在提供電動輕型商用車產品的同時,通過提供“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創造可觀的經濟、社會價值。

二是合資公司將開發生產適合全球市場的電動輕型商用車(eLCV),并從事郵政及包裹“最后一公里”運輸服務。三是合資公司設計年產能10萬輛,產品計劃在2021年量產上市。

雙方將推動生產、采購和開發的本地化,依托奇瑞集團的營銷渠道開展國內銷售和服務,同時通過合資公司在全球推廣電動商用車及相關的物流業務。四是雙方還將在中國建立電動汽車研發中心,

開發電動改裝車平臺及相關技術、提供L4級自動駕駛及“智慧物流”解決方案等。

德國零部件巨頭舍弗勒將在湖南湘江新區成立獨資公司,引入智能駕駛新技術,也同樣引起國內外業界關注。根據協議,舍弗勒將引入其應用于智能駕駛領域的Space Drive線控技術,

開發符合未來智能駕駛要求的Mover平臺系統和90智能轉向模塊,滿足未來無人駕駛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這標志著舍弗勒智能駕駛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在中國“落地”。同時,

舍弗勒在湘江新區成立新的研發中心暨智能駕駛汽車研究院,作為舍弗勒在大中華區的第二個研發中心,借助當地產業集群優勢,與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緊密合作,不斷豐富區域內智能駕駛的產業生態及產業鏈,

助力湖南湘江新區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地。

當前,上述合作都在循序推進。中國汽車企業以自己的實力吸引外企前來合作,像舍弗勒這樣的巨頭可以獨資在中國拓展市場,都再次證明中國的營商氛圍、投資環境日益向好,從而也使中國日益成為外資外企投資興業的熱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薛旭在接受《中國汽車報》 記者采訪時說:“中德在汽車領域的合作不僅將惠及兩國,眾多技術創新成果與日益成熟的合作模式也將為世界汽車產業提供有益的借鑒,作出更多的貢獻?!?

編輯:姚福太

關鍵詞: 中德 汽車領域 合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