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寶雞眉縣汽車托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寶雞眉縣汽車托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三國時蜀國北伐曹魏的時候為什么每次都要兵出祁山?
縱觀整個蜀漢歷史,真正進行北伐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姜維。諸葛亮一生共有5次北伐,姜維一生有11次北伐。
蜀漢的北伐是一種軍事行動,本著軍事從來就是政治延續(xù)的原則來看,北伐是有政治目的的,從諸葛亮時代和姜維時代來看,諸葛亮的政治目的與姜維的政治目的顯然不一樣。
先看諸葛亮的北伐。
要想了解蜀漢的北伐,就一定得熟悉地理環(huán)境,蜀漢從漢中北伐,一共有五條路可以走,自西向北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佫道、子午谷道。也就是說蜀漢北伐一定是這五條道中的一條或幾條。但可以肯定的是,蜀漢北伐無論走哪一條道,都是延續(xù)數(shù)百里極其難走的秦嶺古道。
諸葛亮前后有五次北伐,第一次出兵祁山道,第二次出兵陳倉道,第三次攻打武都與陰平,第四次出祁山道,第五次出褒斜道。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唯一有重復的就是祁山道,五次北伐有二次走的是祁山道,而且是最為重要的兩次北伐: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可見諸葛亮對祁山道的重視。
諸葛亮時代的北伐之所以對祁山道非常重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目的奪取隴右五郡,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看出,因為第一次北伐是成功機會最大的一次北伐。
祁山道是一條從陜西漢中勉縣通往甘肅天水的一條山間小路,祁山道的東邊是陳倉,西邊就是隴西五郡,從地理上來看,誰控制了祁山道,誰就控制了隴右五郡: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廣魏郡和安定郡。
曹魏關中軍區(qū)大本營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重兵也駐守在長安附近,隴西五郡曹魏的軍事力事相對較為薄弱,祁山道又扼守從長安進入隴右五郡的道路,而街亭就是位于祁山道上從長安進入隴右五郡的戰(zhàn)略要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以街亭阻擋曹魏關中援兵,由諸葛亮自已率軍攻取隴右五郡,只要馬謖守住了街亭,隴右五郡肯定會被諸葛亮拿下,可惜的是馬謖敗了,由此也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的政治目的就是奪取隴右五郡,而曹魏從關中地區(qū)進入隴右五郡一定要經(jīng)過祁山道,所以祁山道對諸葛亮來說,非常重要,魏國也在祁山道重要據(jù)點常年駐軍的。
正國為如此,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2次都走了祁山道,因為諸葛亮的政治目的是先蠶食雍涼,后奪取長安,而不是魏延子午谷奇謀那樣極具冒險精神的孤軍深入。
但是姜維北伐與諸葛亮則完全不同。
姜維共有11次北伐,第一次西入羌中作戰(zhàn),沒有北進;第二次在汶山郡平定叛亂,沒有北進;第三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zhàn),第四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zhàn),第五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zhàn),第六次出祁山進入天水郡作戰(zhàn),第七次出祁山進入隴西郡作戰(zhàn),第八次出祁山在狄道作戰(zhàn),第九次出祁山在南安郡作戰(zhàn),第十次出儻佫道在駱谷作戰(zhàn),第十一次出祁山在洮陽作戰(zhàn)。
看出來了吧,姜維11次北伐,出祁山的就有8次,這個比例之高,足以說明祁山道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姜維北伐,基本上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想要攻占隴右五郡,從姜維歷次北伐的軍事行動也能看出,姜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祁山及附近作戰(zhàn)。
姜維之所以絕大多數(shù)是走祁山道,說明姜維的目的與諸葛亮基本一樣,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之所以祁山道為主要出擊路線,有這么幾個原因:
1、祁山道魏軍防守薄弱,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就是己方進攻的最好方向;
2、魏軍重兵部署在長安到陳倉一帶,出祁山可以避開魏軍主力,攻其偏軍,有利于進攻;
3、控制了祁山就能奪取隴右五郡,這是一片相當大的地盤,是從關中通往涼州的戰(zhàn)略要地,如果控制了祁山,就能控制隴右,控制了隴右就能控制進入涼州的通道。
4、出祁山奪取隴右是蜀漢北伐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lián)系及通道,順便控制涼州,有了涼州,蜀漢就能獲得馬匹來源地。
所以祁山道是蜀漢北伐繞不開的戰(zhàn)略要道,是控制隴右五郡的戰(zhàn)略要地,是打通涼州與益州的重要關口,是蜀漢北伐的目的所在。
這個問題并不準確,歷史上,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只有兩次出祁山。
因為古今地理有所不同,關于諸葛亮北伐可以走哪些道路歷來有所爭議,不過一般認為有六條,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還有就是順沔水而下攻擊上庸、魏興。
在《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北伐中原,六次都是出祁山。當然這只是小說家言。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是五次,而且只并非都是出祁山: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宣稱要出褒斜道攻打郿縣,并派趙云、鄧芝率蜀軍一部進駐箕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率蜀軍主力出祁山,攻打隴右。后來因為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只能帶著蜀軍和西縣千余戶居民一起撤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年冬,因為魏軍大舉伐吳,東吳向蜀漢告急。諸葛亮率軍經(jīng)陳倉道出散關,包圍了陳倉。曹真率軍來援。兩軍對峙二十多天以后,蜀軍糧盡,加上張郃也率軍趕來,所以主動撤軍。魏將王雙追擊蜀軍,卻被蜀軍擊敗,王雙戰(zhàn)死。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奪取了漢中西北的陰平、武都二郡。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這一次諸葛亮還是出的祁山,攻擊隴右。司馬懿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將迎擊,卻屢戰(zhàn)屢敗。最后蜀軍因為糧盡退軍,司馬懿命張郃去追擊,被蜀軍射殺在木門道中。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此次北伐諸葛亮是出褒斜道,據(jù)守武功五丈原,和魏軍對峙百余日。后因諸葛亮病逝,蜀軍撤退而告終。
所以很明顯,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三次是以陰平、武都為目標為,另外四次中兩次走祁山,一次走陳倉道,還有一次是出褒斜道。
而諸葛亮每次北伐走什么路線,其實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在六條北伐線路中,出祁山可以攻擊隴右。也是各條北伐線路中最遠離曹魏中心地區(qū)的一條,攻擊這里無法給曹魏致命打擊。但是這條路線地勢平坦,道路開闊易行,適合大軍行動。
而且既然遠離曹魏中心地區(qū),那么曹魏的力量在這里就相對比較薄弱,運輸糧草也更困難,不利于魏軍防守。蜀漢的總體國力和曹魏差距巨大,更何況在夷陵之戰(zhàn)后蜀軍精銳損失太多,此時并無實力和曹魏正面對決。攻擊隴右相對難度最低,諸葛亮選擇走這條路的次數(shù)最多也就不奇怪了。
而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是吸引魏軍來援,減輕東吳的軍事壓力。此時諸葛亮要考慮的是如何能快速吸引魏軍注意力,繼續(xù)走祁山顯然不適合了。所以他選擇走陳倉道出散關。這條路線距離長安較近,而長安是曹魏在關中地區(qū)的統(tǒng)治核心,可謂攻敵之必救。結果不出諸葛亮所料,蜀軍出兵以后,曹叡就緊急抽調(diào)在荊州準備伐吳的張郃回援。
至于最后一次北伐選擇褒斜道,是因為經(jīng)過幾次北伐的實戰(zhàn)練兵以后,蜀軍戰(zhàn)斗力大為增強。特別是第四次北伐時,在戰(zhàn)場上已經(jīng)可以完全壓制魏軍。此時諸葛亮出褒斜道的有尋找戰(zhàn)機攻打長安,一戰(zhàn)奪取關中的意圖。
此外儻駱道、子午道和沔水線諸葛亮從來沒有走過,這也是有原因的:儻駱道、子午道這兩條線路雖然靠近長安,但是艱險難行,不適合大軍運動;而沔水線順江而下易,萬一遭到挫折要逆流撤退卻很困難,風險也是太大。
所以諸葛亮北伐走什么路線,都是根據(jù)需要而定,并不是墨守成規(guī),固定一條路走。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寶雞眉縣汽車托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寶雞眉縣汽車托運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