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無人駕駛的爆發可能會率先落地。雖然現在有些地方都在講6G,但是2030年以后6G才會真正到來,所以未來10年肯定是屬于5 G的,最近,
在博鰲5G爆發 無人駕駛或許最早落地
“雖然現在有些地方都在講6G,但是2030年以后6G才會真正到來,所以未來10年肯定屬于5 G”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
華為5 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點燃了大家討論5G的熱情。
隨著一些地方基站建設的加快,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在一些地方得到了應用。3月30日,全球首個行政區5G網絡在上海虹口區建成并投入試運行,實現了首個基于中國移動5G網絡的手機間無卡不換號撥打電話。
據報道,上海今年將建設超過1萬個5G基站。預計到2021年,上海將實現5G網絡深度覆蓋。
5G已經開始大規模商用的“倒計時”了嗎?5G會在哪些領域率先應用?這會給消費者和行業帶來哪些具體影響?5G的落地應用會給各行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這些備受關注的話題正在得到解答。
工信部今年將頒5G牌照,“換機潮”或提前到來
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A)發布的全球版《GSMA移動經濟研究》,到2025年,5G連接數量將達到14億,全球移動運營商每年用于擴展和升級網絡的資本支出約為1600億美元。
未來15年,5G將為全球經濟貢獻2.2萬億美元。
5G何時進入尋常百姓家?從通信行業的發展來看,電信運營商獲得牌照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工信部部長苗偉表示,工信部已經對5G的應用做了總體規劃,估計今年某個時候會正式發放5G牌照。他還提到,
5G發展的關鍵詞是開放合作和統一標準,因為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是5G應用和發展的基礎。在這方面,中國企業貢獻了近30%的技術專利,為全球統一5G技術標準做出了貢獻。
不過,苗偉也強調,5G的大規模商用只有在基站網絡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因此需要留出一些時間,讓中國移動等有實力的電信企業先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基站。對于5G技術的廣泛應用,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表示,作為電信運營商,最重要的是與合作伙伴共建“5G”生態系統。據他介紹,中國移動已經在17個城市開展了5G規模試驗和應用示范。
并與合作企業聯合發布了4款5G芯片和9款5G終端產品,加速5G商用進程。
從通信行業過去的發展來看,消費者使用的終端產品往往是一個瓶頸。楊超斌提到,4G的技術標準是2008年制定的,但第一款4G手機直到2011年才面世。在5G時代,情況大不相同:2018年,
5G的技術標準普遍確定,各廠商都先發布了自己的5G手機。
因此,楊超斌認為,5G手機“換機潮”的到來可能會更快。據他介紹,目前5G產業鏈中,很多企業都在加大投入,5G手機大規模商用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他預計,今年第二季度,許多廠商將批量出貨5G手機。
也包括華為。
對于5G產品的商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5G將對各行各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如手機行業的生態會發生變化:已經陷入“白熱化”競爭的手機廠商,
將迎來以手機為中心的IOT(萬物互聯)競爭;下一年也將迎來5G手機的“換機潮”。
移動物聯網將爆發,無人駕駛或許最早落地
相比手機等消費品,5G帶來的產業影響更為深遠。
苗偉表示,5G技術最值得期待的是,通過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和滲透,將激發更多的應用,尤其是無人駕駛等移動物聯網的應用。“移動物聯網最大的市場之一可能是車聯網。
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代表的5G技術的應用可能是最早的應用。"
苗偉表示,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斷,是因為無人駕駛汽車涉及人與車、車與車、車與路的移動通信連接。對應的數據傳輸量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知大了多少倍”,需要保證更低的延遲和更大的網絡帶寬。
據苗偉介紹,工信部和交通部已經達成共識,推進高速公路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改造路標、紅綠燈甚至管理規則,方便數據的識別和傳輸。例如,經過改裝后,汽車也可能能夠接收和識別紅綠燈。
還可以在紅綠燈處安裝攝像頭,收集車速、駕駛習慣等數據,從而減少道路擁堵的幾率。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尹也認為,自動駕駛將成為5G最重要的應用場景。5G的高可靠性、大帶寬、低延遲,讓自動駕駛取代司機成為可能。
并提高通行效率,避免“鬼塞車”現象。
尹也表示,由于5G很有可能在這個行業中占得先機,未來的汽車將不再是一個單獨的交通工具,還要承載很多責任,爆發的行業規模將是汽車行業的很多倍。
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市場。產業規模有多大?文遠知行韋瑞德CEO兼聯合創始人韓旭表示,這是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可以孕育很多非常大的企業,產生很多就業機會。
谷歌的無人駕駛公司——Waymo還沒有真正開始賺錢,但是華爾街給的估值已經達到了2500億人民幣。
韓旭認為,L5級自動駕駛還需要幾十年的研究才能實現,但L4級自動駕駛已經開始試運營,“它的到來速度會比我們想象的快很多”。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還體驗了海南省開展的首個“智能網聯汽車5.9Ghz頻段試點”。在5G環境下,包括百度、SAIC和宇通在內的五家本土車企提供了L4級無人駕駛汽車服務。
并且在1.1km測試路段上體驗了急轉彎、紅綠燈速度引導、道路施工、車輛避讓、超車等真實環境。
無人駕駛現實仍骨感,還需車城協同
雖然對L5(完全自動駕駛)的想象早就翹首以待,但無人駕駛汽車的實際表現還是差了一點。
“看起來無人駕駛的前景是光明的,但現實仍然是蠻骨。”尹舉了一個例子:上周末,他和同事們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全國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大賽。
然而,結果是沉重的。國內外有17輛車專注于無人駕駛功能,但在自動泊車的評測中,只有一輛車完成了所有測試環節。對于道路上設置的障礙物,大部分參賽車輛“只是跌跌撞撞地撞了進去”。
“自動駕駛肯定會成功,但這個時間節奏可能沒那么快。”尹指出,目前一些無人駕駛車企的研發思路是“整車為王”,恨不得把所有傳感器都裝在車上,但這種思路并不正確,因為一旦遇到強光、沙塵暴等極端情況
這些傳感器可能會暫時失效。尹認為,5G的應用和發展帶來了整個汽車的業態和形態的變化。汽車不再是移動工具,而是移動通信節點,需要形成人、車、路、網、終端、云的大融合。
百度副總裁王璐表示,雖然百度生產的“阿波龍”等100多輛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售出,但要達到理想的無人駕駛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車外數據采集、傳輸和分析的能力。
“無人車技術就像人工智能皇冠上的寶石。”王璐表示,5G時代需要的是將無人駕駛技術與地圖導航、視頻分析、智能紅綠燈等智慧城市技術相結合,實現“車城協同”。
尹更關注如何應對5G時代的網絡安全挑戰。他認為,5G時代事物之間的聯系更多了,相應的安全漏洞也會更多。對于這樣的安全問題,需要完善相應的制度和技術。
尹提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在過去的兩年里,特斯拉汽車公司多次被網絡安全公司以“遠程無物理接觸”的方式入侵。雖然事后找到了補救辦法,但說明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網絡安全漏洞需要填補。(王林)
關鍵詞:5G無人駕駛首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