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電池配套 哪種模式更具有優勢和劣勢(保障電池配套 哪種模式更具有優勢和劣勢)

隨著汽車行業電氣化的浪潮,動力電池成為重中之重,將LG化學、松下、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亞洲電池企業直接送上了天,也讓一些整車企業眼紅。隨著汽車工業電氣化的激增,

動力電池成為重中之重,將LG化學、松下、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亞洲電池企業直接送上了天,這也讓一些整車企業眼紅,開始涉足電池生產領域。傳聞已久的大眾集團自建電池工廠終于塵埃落定。在日前召開的股東大會上,

保障電池配套 哪種模式更具有優勢和劣勢(保障電池配套 哪種模式更具有優勢和劣勢)

大眾集團表示,將投資近10億歐元在德國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特建設電池工廠,最早將于2022年底投產。這是繼戴姆勒之后,又一家自主生產動力電池的歐洲大型汽車公司。

自建工廠漸成趨勢

目前大眾集團的電池供應商包括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LG化學、SK Innovation、三星SDI等。大眾已經與這些電池制造商簽署了數百億歐元的電池訂單。然而,由于動力電池市場的高度集中,

有實力的電池供應商通常與多家整車企業合作,手握大量訂單,必然導致供貨不及時。正如前不久外媒剛剛透露的,由于電池供應短缺,奧迪下調了e-tron的既定產能。

并計劃推遲生產e-tron Sportback版本。

在這種情況下,大眾集團選擇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以減少對中國和韓國電池制造商的依賴,為其電氣化戰略提供強大的后盾。根據計劃,到2028年,大眾集團將在全球推出約70款新型電動汽車。

屆時,全球將交付2200萬輛純電動汽車,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市場。大眾集團計劃在2023年前向電氣化、數字化、移動出行服務和自動駕駛領域投資約440億歐元,其中300億歐元將投資于電動出行。

到2025年,預計集團近四分之一的產品陣容將是電動汽車。

在股東大會上,大眾汽車集團表示,2019年將是“集團電氣化攻勢的關鍵年”,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將幫助大眾汽車提高銷量。作為大眾MEB模塊化生產平臺上推出的首款純電動產品,ID.3將于2020年亮相。

目前,大眾集團在中國規劃的MEB工廠,即SAIC-大眾安亭工廠和一汽-大眾佛山工廠正在緊張建設中,計劃于2020年建成投產。屆時,這兩家MEB工廠將為大眾集團增加60萬輛純電動汽車。與此同時,

大眾集團還表示,計劃最遲在2050年全面實現碳中和目標。

略顯激進的電氣化攻勢背后,是對動力電池的大量需求。在本次股東大會上,大眾集團修改了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預測。大眾集團此前預測,到2025年,其對電池的需求將達到每年150GWh以上。

這幾乎是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的3倍。現在,大眾集團將這一數據更新為300GWh。

采購電池仍是主流

去年年底,瑞銀發布報告預測,未來全球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將激增。到2025年,電動汽車的全球銷量將達到1750萬輛,電池的需求預計將從去年的93GWh增加到973GWh。

盡管一些汽車制造商選擇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但目前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仍然掌握在少數電池公司手中,如日本的松下和GS唐倩,韓國的SK Innovation,LG Chem和三星SDI。

比亞迪與中國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這些企業與大多數主流汽車制造商都有合作。以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其不僅掌握了國內多家車企的電池訂單,還進入了寶馬、奔馳、大眾、捷豹路虎等國際主流車企的電池供應鏈。

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德國東部圖林根州建設電池工廠,2022年投產后將具備14GWh的產能。

日前,沃爾沃宣布與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和LG化學(LG Chem)簽署長期協議,以確保未來10年內新一代沃爾沃和北極星品牌車型的鋰離子電池供應。訂單金額達到數十億美元。“這項協議確保了我們未來10年的電池供應。對我們來說,

每個區域配備兩個供應商,這也保證了供應鏈的靈活性。沃爾沃汽車全球采購部高級副總裁Martina Buchhauser表示。2017年,沃爾沃宣布將全面轉向電動化。該公司表示,所有車型將從2019年開始推出電動版本。

并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底,電動汽車占集團總銷量的一半以上。

可以看出,沃爾沃的電池清單與其電動化的整體戰略是一致的。那么沃爾沃為什么選擇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LG化學呢?沃爾沃首席執行官薩繆爾森表示,這兩家供應商擁有巨大的產能優勢。他補充說,

沃爾沃購買的電池數量“與去年全球電池供應總量大致相當”。而當代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則表示將派出瑞典當地團隊為沃爾沃提供本地化服務,并且在此次合作中也將遵循沃爾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使用清潔能源進行電池生產。

并跟蹤和管理原材料供應鏈,幫助沃爾沃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效率、可持續性和透明度。

掌控話語權是關鍵

事實上,即便是在電動車領域稱霸數年的特斯拉,電池供應也是限制其產能的重要瓶頸。特斯拉多次出現車輛交付延遲的情況。此時,不管情況是真是假,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給出的最常見的原因是其電池供應商松下無法提供足夠的電池。為此,特斯拉和松下在美國內華達州建立了超級電池工廠。

除了供應問題,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電動汽車的成本影響很大。通過自產電池,加強對電池原材料和生產環節的控制,有助于企業更好地控制電動車生產成本,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大眾集團透露,

他們將繼續在歐洲建設動力電池工廠,以確保其“電氣化攻勢”的順利實施。

在歐洲市場,戴姆勒較早走上了自產電池的道路。雖然戴姆勒計劃在2030年前投資200億歐元購買電池單元,但戴姆勒還擁有一家電池工廠,并繼續擴張。其中,戴姆勒位于德國卡門茨的首個動力電池工廠已經投產。

戴姆勒希望通過在全球采購動力電池單元來掌握尖端技術,而自己的公司專注于電池組裝。戴姆勒去年年底透露,未來將投入巨資建設動力電池生產網絡,覆蓋三大洲的八個動力電池工廠。

斯圖加特和辛德芬根的電池工廠即將建成,另外三家分別位于泰國曼谷、阿拉巴馬州和中國北京。此外,不久前外媒報道稱,戴姆勒今年將在波蘭建立電池工廠,從而將其全球電池生產網絡擴大至9個。

毫無疑問,整車企業進入電池生產領域,一方面將極大推動整個汽車行業向電動化轉型,另一方面也將引發車企與動力電池巨頭的激烈博弈。

關鍵詞:電池匹配模式優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