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新能源汽車不推薦品牌汽車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新能源汽車不推薦品牌汽車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新能源車目前為什么不能普及,現在還有哪些短板?
從用戶需求的角度看,有三個主要原因
1.冬天的續航衰減。溫度越低,如果開了空調,NEDC續航能力會稍微打些折扣。現在很多車企已開始配置電池熱管理系統,讓電池在最合適的溫度中工作,提高續航能力
2.充電樁的普及。如今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取消地補改為支持充電設施。后續開電動車也可以跑長途,減少里程焦慮
3.更換電池費用高。電池成本已占整車成本的30-40%,如果電池損壞,更換新的價格往往是用戶吐槽的。所以車企要建立電池回收工作,同時開展整車降本工作。
這是我臨時的思考,還有考慮不周的,歡迎討論
一個能量密度就起到決定性作用,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0.15度電/公斤,汽油12度電/公斤,電池能量密度翻倍都沒法玩,就像0.1米的侏儒,無論如何也長不到1米,而國家征兵最低要求是1.65米,你說咋整,只有在自家院子里兜兜轉轉吧,(替代自行車三輪車,就是老頭樂。還有市場,我們徐州豐縣有世界最大的電動車產業鏈。不是汽車哦)
國內本來就沒有新能源車,何談普及!
多年來,我們都被生產電動汽車的車企和一些缺乏思考或是失去自我的媒體所誤導,以為電動汽車就是新能源車。
試想,如果電動汽車是新能源車,與電動汽車工作原理高度一致的電動自行車、電動童車、電動三輪車、電動滑板車甚至平衡車是不是都要被稱之為新能源車?
而那些同樣裝置了電池、電機和電控三大件的剃須刀、剪發器、縫紉機等電動工具是不是也都要被稱之為新能源剃須刀、新能源剪發器、新能源縫紉機?
為電動汽車披上新能源的外衣是極其滑稽的,以清潔電力能源為主的歐美發達國家從來沒有提過“新能源”,世界頂尖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也從來沒有自我標榜新能源。
倒是在電力能源結構中燃煤發電占比超過75%以上的中國,電動汽車成了新能源車的代名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將電動汽車美化為新能源車有助于電動汽車的銷售,有助于獲取國家與地方政府的補助。
國內車企玩起概念游戲,都像是資深演員。
言歸正傳,電動汽車到底為什么不能快速普及的?有哪些制約因素?
第一,續航里程短
受電池技術限制,電池能量密度不足,無法提供理想的驅動電力,整車要提高續航里程,只能不斷增加電池組。
這一點與電動自行車的發展如出一轍,雖然現在的電動車能夠跑得更快更遠,但其電池組也從早期的12V增加到24V,而后36V、48V、60V,直到目前流行的72V,電流支持強度也從7A突飛猛進到20A、35A直至55A。
第二,整車售價高
電動車的結構成本原沒有傳統燃油車高,但由于其銷量不足,需要攤銷高昂的模具開發、產線改造,以及生產與管理運營成本,電動汽車的售價往往訂得極高,幾乎是同品牌同級別車型的兩倍,缺乏價格優勢。
第三,整車設計落后
所有自主品牌、合資品牌現售電動汽車無一例外都是在即有傳統燃油車生產平臺上直接沿用或稍加改造后生產,底盤、車身結構沒有特點,外形設計更是與即有車型沒有分別。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許多車企并沒有看清目前及未來電動汽車的設計方向。
隨著道路交通條件的不斷完善和公眾消費文化的提高,SUV的市場需求正在大踏步下滑,通勤小型車、轎車與轎跑車型、MPV的市場需求會逐日增長;然而,許多車企仍以不實用的緊湊級、中型SUV為突破點。
相信,特斯拉上海自貿區工廠量產后,必會有一大批電動車企扛不住重壓而倒掉。
第四,電池衰減
電池衰減問題一直困擾著電池供應商、電動車整車制造商和許多潛在消費者。
為了促進銷售,部分車企打出了超長甚或終生電芯質保服務,但鑒于國內執行不甚嚴格的市場監管制度,車企與經銷商提供的售后服務能否如消費者所愿,是否設置有隱形附加條款,令人擔憂。
即便能夠做到終生更換電池,但與電池配套的組件如電控、線纜、散熱系統等是否質保范圍,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除此之外,電池組的更換作業比燃油車保養作業要費時費力,工時費無疑會水漲船高。
第五,貶值率極高
由于電動車售價虛高,又存在續航里程短、電池衰減問題,其貶值率之高令人恐懼,兩三年的車三折都未必有人愿意接手。
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電動車沒有普及的可能——不是所有買家都稀里糊涂。
事實上,如果沒有部分城市的限牌限購政策,沒有不為人知的內部關聯交易,現在看起來貌似不錯的一點兒銷量都不會存在。
而我們,還是等到電池技術有里程碑式的突破,電動車在目前售價基礎上能夠降價一半的時候,再去推崇它們才好。
現在只能說沒有全國普及,在很多發達地區,新能源汽車越多,而越是落后,新能源汽車越少,這個和各地的消費理念有關。發達地區,消費已經更加理性和環保,而落后地區消費理念比較傳統。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新能源汽車不推薦品牌汽車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新能源汽車不推薦品牌汽車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