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國外生產汽車內飾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國外生產汽車內飾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美國汽車內飾如何修復燙傷?
1、找一個內飾翻新的地方,可以重新用一樣的布料包一遍2、找飾品貼把破洞處貼上。3、損傷不大的話,香蕉皮沾上蛋清搽一搽。再用毛巾搽掉。4、找一個內飾改裝店,把車頂,和ABC柱包上皮子。
全球有沒有哪一個汽車公司能夠獨立生產汽車?
全球有沒有哪一個汽車公司能夠獨立生產汽車?
1
獨立生產汽車
獨立生產汽車的概念就是:不需要采購外界零部件,完全自產自足,從源頭到整車下線;
答案肯定是沒有的,而且也不可能做到;
2
汽車工業
汽車工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業體系;
業內有句話說: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如何,直接看它們生產的汽車就知道了;
這句話一點都沒錯,汽車工業涵蓋了方方面面,如:冶金、鋼鐵、塑料、橡膠、電子、石油、玻璃、紡織、數控車床、自動化、互聯網等等一系列行業;
3
自產自足
世界上自產自足率最高的是:兩田一現,即:豐田、本田、現代起亞;
即便是豐田、本田、現代起亞,它們自產自足率也在70%左右,離100%還遠呢;并且這70%的自產自足還不是完全它們自己控股的,還有其它資本參與;
4
打個比方
假設本田完全靠自己生產汽車,我們來了解一下為啥做不到;
- 本田要先注冊商標,成立研發中心;
- 本田要找各種礦山,拿到手續后成立鋼鐵廠、銅廠、鋁廠等;
- 有了自己的金屬廠后,你得學會冶金啊,不然怎么煉這些東西呢?
- 煉出來以后,要整平臺啊,有了平臺才能組裝嘛;
- 組裝的時候,那需要的零部件就多了去了,本田你得有塑料廠、模具廠、紡織廠、各種電子廠、線束廠、互聯網公司、皮革廠、油漆廠、橡膠廠、電池廠、電機廠、玻璃廠等等等,多的數不清,一點都不夸張,本田根本也沒那個財力去搞這些;
5
部分人眼中的全能
有些本田粉、豐田粉、現代起亞粉覺得它們可以自己生產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等,就是自產自足了?
雖然它們可以生產,但里面的零部件依舊很多,還是需要采買其它零部件廠的;
我有幸在上海大眾工作過兩年,說句大家可能不信的話:一個大的汽車品牌可以養活N多個城市;汽車中的一個小小部件,身后就是一個工廠,想想汽車有多少零部件吧;
6
永遠都不可能有
不管你是多大的汽車品牌,永遠都不可能自產自足的,因為沒有一個汽車品牌有那個實力;豐田旗下的愛信、電裝、紡織等等都不是豐田百分之百控股的,嚴格意義上都是和別人合辦的;
汽車工業涉及面過于廣,即便是一個國家,完全自產自足都很難,更別說一個小小的車企了;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沒有,而且完全沒有必要!
上面是一輛豐田卡羅拉的供應商,還是能叫上名字的供應商,足足有四五十個。我們先來看看一輛汽車都涉及那些行業:鋼材、冶金、LED、機械、橡膠、石化、紡織、塑料、皮革、玻璃、電子、電池等等數不盡的行業,如果汽車公司所有零部件全部自己生產,那一個車企就需要自己建造一個鋼材加工廠、LED加工廠、機械制造廠、橡膠制造廠、紡織廠、玻璃廠等,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可以想一下,單單福耀玻璃,全球員工將近3萬人,如果一個車企把所有上游廠商的活都干了,那這個車企規模該有多龐大!這都能撐起一個國家了!而且這些上游工廠只供給自己一家的話,估計早餓死了,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企業構成。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做到極致。把產品做到極致,把規模做到極致,把成本降到極致,這樣才有價格優勢和行業優勢,車的成本才可以下降。我們可以看看那些著名的零部件供應商,都是因為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才成功的,比如米其林輪胎、BOSE音響、巴斯夫的油漆、Bosch車身穩定系統、采埃孚和愛信的變速箱、電裝的火花塞、佛吉亞的座椅,當然,還有我們福耀的玻璃。
而且,把一個配件做成已經是很不簡單了,比如汽車各種塑料件,拿一個燃油泵外殼來講,需要注塑廠,模具廠,塑料粒子,改性粒子,塑料粒子又需要原料,比如pp材料,又需要很多原料,這些原料又涉及到石油提煉,都要做?車企去開礦挖石油?累死他哦。
所有,全球沒有一個汽車公司能夠獨立生產汽車,以后也不會有,車企一部分核心部件可能會自己生產,比如發動機和變速箱等,但幾乎所有的車企都是設計好車子,然后采購零部件組裝而已。
中國奇瑞!
奇瑞汽車的所有零部件幾乎都是奇瑞集團旗下的子公司生產制造的。而且還供應全國相當部分的國產車和合資車!
中國汽車,目前也只有奇瑞拿得出手!
這個回復引起很多車友們的爭論吶!
重新編輯簡要說一下。
奇瑞控股集團有汽車板塊、汽車零部件板塊、船舶板塊、金融板塊、商貿板塊、旅游和地產板塊。
其中,汽車零部件板塊有77家公司:幾乎包括汽車所有的汽車零部件。全國相當部分國產車和合資車都在用奇瑞的汽車零部件!
詳情可以登錄奇瑞控股集團,看一下你的車哪些用的是奇瑞零件!
下面這個圖只是部分!
可以肯定的說,目前沒有一個汽車企業能做到這個地步,以后也不會有。
首先,一個汽車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的,大到內飾,外飾,底盤,車體等,小到繼電器,螺絲,螺母等;
其次,每個零部件都有自己的性能要求,尤其一些精密零部件,只有少數零部件企業掌握;
還有,研發零部件需要投入巨額的研發資金,買設備,買專利等等,如果一輛車的所有零部件都有一個企業承擔,那估計出來的車輛賣到停產都賺不回來;
然后,研發人員和生產人員都需要配備,估算下來幾十萬人要有;
最后,場地,每個零部件研發都要相應的場地支持,想想每個零部件廠家的地皮多大,所有加起來要多大。
小到手機的零部件都沒法由一家完成,更何況一個整車呢。
好像有過專門的報道,準確來說只有豐田和三菱。三菱是把汽車當成副業,根本不重視,但它所涉及到的領域太廣泛,的確有充足的資源去制造汽車上的任何部件。至于豐田,它可并不只是汽車品牌,準確來說它是個集團的名稱,旗下的財團能直接左右日本的經濟。它能把各大汽車部件供應商都給收購持股化,讓別人去制造掛我的品牌。附加一點,不知道哪個傻X起個頭說本田是唯一可以制造全車的品牌,然后一堆無腦粉跟風起哄,本田真的沒這個實力。我也開本田,呼吁大家理性粉!
如果要說能力,全球肯定有公司有能力獨立生產汽車,包括汽車的配件,但是這樣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一定是最好的,也沒必要這么做。因為術業有專攻,生產零配件的公司優勢在于縱向技術的深入研究,而汽車廠在于資源整合以及上下游打通的能力。零部件供應商和整車廠各司其職,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像一個團隊一樣,大家相互配合,最終做出好產品。但不好的一點就是,如果與某國交惡,切斷零部件供應,很可能造成卡脖子,所以掌握核心科技很重要。
經濟全球化
博世:“旱澇保收”,沒必要去做整車
我們知道,德國博世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車零配件巨頭,但是它卻不生產整車。而博世的汽車零配件品類幾乎涉及汽車的每一個零配件,博世的全年營銷額和利潤早已超過很多汽車整車廠。2019年博世公司與汽車相關的銷售額為475億美元,集團稅前利潤30億歐元。而斯巴魯,馬自達、鈴木的營業收入都只有300多億美元,而我國的自主品牌吉利控股,全年營收達到476億美元,但是利潤卻只有博世公司的三分之一。
所以,按照博世作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定位來說,它供應全球的汽車品牌,即使某一品牌銷量不佳,但只要總的銷量上升,它都是旱澇保收。就像牛仔褲品牌李維斯一樣,專門把牛仔褲賣給淘金的人,不管有沒有淘到金子,但總歸他們都要買它的牛仔褲。
比亞迪:零部件自產自用第一人,卻意外獲得口罩和手機生產能力
曾經比亞迪探索過一條汽車配件自產自用的道路,什么零部件都要自己搞,比如說注塑件汽車保險杠,汽車中控屏,連系統都要自己寫,車身模具,底盤零件,甚至PCB板,led都要自己搞。最著名的莫過于比亞迪自己搞出了汽車ESP系統,打破了博世的壟斷,迫使博世的ESP來了一波大降價。比亞迪鼎盛時期,下屬事業部達十幾個,基本實現了零部件自產自用。
比亞迪的業務涉及乘用車、商用車、軌道交通、電池、電子產品
但后來由于比亞迪的銷量沒上來,這些工廠大部分時間處于閑置,人力資源,設備資源被浪費。比亞迪一方面開始“接私活”,把自己生產的零部件賣給其他車企,一方面還利用自身設備生產口罩,代工手機等等。此外,還砍掉不必要的生產線,零部件采用外購的形式,節省一部分研發資金和人力成本。
比亞迪西安工廠代工小米手機
從比亞迪的這種模式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自己生產,如果平衡成本的話,有些低技術含量,或者不會卡脖子的零部件根本不需要自己投入資金和資源。而只需掌握核心技能就可以,比如現在比亞迪自身的電池,電機,電控系統技術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它的電機電池也會賣給其他廠家,比如豐田,奔馳等。而你在歐洲或者日本這種汽車產業發達地區能見到的中國品牌可能也只有比亞迪了。
比亞迪大巴在日本
所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資源才是最成功的方式,這就像星巴克不自己種咖啡豆,麥當勞不自己養雞,豐田也不會自己去煉鐵一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國外生產汽車內飾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國外生產汽車內飾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