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海家價格預測(國產 航海家)

我們在之前的二線豪華品牌年終銷量分析中就說過,林肯在年這個車市特別困難的一年,實現了大翻身。憑借國內冒險家的英雄銷量,實現了連續同比增長,最終全年銷量達到61,761輛,同比增長32%,絕對主力冒險家銷量達到31,795輛單位,占整個系列的50%以上。

事實上,林肯一直被認為擁有濃厚的美國豪華血統。直到去年,林肯才真正感受到了“真正的國產味道”的甜頭。因此,——輛國產林肯領航員也到位了。目前預售價為33.08萬-48.58萬,相比進口起售價40萬具有絕對的價格優勢。今天我就去店里體驗一下實車。國產導航儀值得買嗎?

國產航海家價格預測(國產 航海家)

外觀細節繼續導入原汁原味

國產領航員基本保留了所有進口口味,基本沒有明顯變化。現在很多車型上的鍍鉻飾條都給人一種“油膩感”,但在林肯車型上無疑是一個加分點。這種閃亮的質感是美式奢華的基本元素。它出現在美國的許多豪華車型中。就連車輪也經過鏡面拋光。

并排式LED大燈是目前貫穿林肯家族的設計風格,LED大燈組是全系標配;中高端車型將配備自適應遠近光矩陣大燈、輔助轉向燈和LED霧燈。攜帶。

領航員側面修長的車身和21英寸的巨型輪轂也具有十足的美式風格,翼子板也保留了國外的英文名稱。目前車輛長寬高分別為//mm,軸距為mm。進口車型除高度略有差異外,其他參數基本相同。

當然,側面B柱上也少不了林肯車型上常見的密碼解鎖功能。密碼解鎖雖然不方便無鑰匙進入或刷卡,但也算是忘記帶鑰匙時相對安全的最后手段。

來到車尾,進口車型的貫穿式LED尾燈、中置的林肯大寫字母以及底部與翼子板合二為一的雙邊實尾排都被保留。尾門左側可以看到“長安林肯”標識。不知道大家提車后會不會進行一波“標記”操作呢?

內飾進行了徹底改造,更加符合時尚審美

領航員的外觀保留了原來的味道,但內飾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略顯臃腫的中控區域和略顯老氣的木紋裝飾都被替換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懸浮式中控。屏幕和大量撞色皮革包裹讓整體質感瞬間變得科技時尚。

12.3英寸全液晶儀表盤和12.8英寸中控大屏已經是國產導航儀全系標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車采用了全排按鈕式換擋機構,而手剎依然保留在方向盤左下方。剛接觸駕駛的朋友需要花一些時間來上手這個操作。

前排的儲物空間也有很多值得稱贊的點。其中,水杯架前面的儲物格集成了TYPE-C和USB充電端口。同時,全系列標配手機無線充電功能;此外,在中央通道的下方和前方設有容量相當大的儲物格。

作為一款經典的美式豪華車型,國產領航員在舒適設施方面一點也不馬虎。其中,真皮座椅的質感和包裹性可圈可點。此外,電動主/副駕駛座椅調節和主動降噪現已成為全系列的標配。在實際的總統版車型上,方向盤還支持電動四向調節。

平衡后排舒適性和后備箱實用性

來到后排,座椅的厚度并沒有絲毫減少。意外的驚喜是后排座椅支持更大角度的靠背調節。當完全傾斜時,乘客可以享受類似于葛優癱瘓的待遇。此外,后排所有座椅均標配后排通風口和雙USB接口,實際總統版車型還具備12V供電和雙邊座椅加熱功能。

在追求更舒適的方面,現實中的領航員雖然是四驅車型,但后地板只有輕微的凸起。此外,采光面積巨大的全景天窗也為后排提供了良好的開闊性。外觀上,導航儀的四扇車門均采用包裹式車門,后車門開啟角度近90度,待客可以說是非常優雅。

對于這種中型SUV來說,后備箱容積自然不是問題。正常情況下,Voyager后備箱容積為739L,座椅放倒后可擴展至L。后備箱左側設有座椅下降按鈕,降下后仍保留較小的角度。此外,行李艙內的12V電源也是Voyager全系標配。

動力能給人美式大排量的感覺

由于這次沒有試駕,所以簡單說一下領航員的駕駛控制設備。其中,實景四驅總統版車型搭載2.7T六缸發動機,匹配8AT手動變速箱,最大馬力322匹,峰值扭矩500Nm。雖然不是傳統的美式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但2.7L排量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我之前也提到過,對于豪華車來說,推背感是次要的。關鍵要看高轉速區域能保留多少動力,才能達到充分響應、平滑輸出。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即使參數再驚人,導航員也只需要92號油就可以“喂”他了。

底盤部分采用常見的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組合。目前,導航儀除最低配車型為前置前輪驅動外,其他車型均為適時四輪驅動,帶有多片離合器。實景總統版車型還配備了CDC連續可調阻尼減震器,可以根據不同路況調節懸架的軟硬度。

寫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們這次在店里使用國產導航儀實車體驗的全部內容。可以說,這一次的國產航海者,無論是外觀細節還是乘坐體驗,都基本繼承了美式豪華的精髓,而內飾最大的改變并不是畫蛇添足,而是在質感上真正的提升。內部的。如果最終官方指導價能夠下調至33萬以內,相信年林肯的銷量將會有更大的提升。

最后,在30萬-40萬這個價位段,你認為還有哪些車型可以與導航儀競爭呢?歡迎留言討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