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作為循環經濟的一部分,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受到重視和關注。但是這個行業的發展之路面臨著很多坎坷,需要突破。
市場前景可期。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作為循環經濟的一部分,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受到重視和關注。但是這個行業的發展之路面臨著很多坎坷,需要突破。
市場前景可期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利用廢舊汽車零部件,進行專業的翻新修復,使其具有與新產品相同的規格和質量。一般來說,與新產品相比,再制造零件可以節省50%的成本、60%的能源和70%的材料。
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了80%以上。汽車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維修,而是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徑。部分再制造汽車零部件的質量和售后服務可以達到新產品的標準,但終端價格卻是新產品的一半左右。
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從制造業向汽車后市場和服務業轉型。截至2018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4億輛,汽車后市場產值突破萬億。中國擁有再制造產業基地的企業超過2000家。據估計,
2018年將再制造10萬臺發動機、20萬臺自動變速箱、2000萬臺轉向器,整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的交易額可能超過300億元。
決定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汽車及零部件的使用壽命。歐洲的汽車平均車齡是9年,美國是10-12年。歐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占汽車后市場的50%。相比之下,中國的平均車齡為4.5年。
再制造的份額只有2%~3%。車齡5年以上,中國與歐美國家在該領域的巨大差距,是中國汽車再制造產業的藍海機遇。
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和車齡的增加,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將創造一個新的巨大市場。未來五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預計到2025年產品市場需求將達到2000億。
根據中國石油化工研究院的預計數據,2035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4.95億輛的峰值;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全球汽車后市場統計數據,2019年至2035年,中國汽車后市場將保持10%至15%的增速。
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4.4萬億左右,汽車再制造產業發展市場空間巨大,未來可期。
政策逐漸完善
中國汽車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明確表示支持廢舊電機產品再制造。此外,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確立了8個再制造產業基地建設。
促進行業的規模化發展。
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組織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14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成為首批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標志著我國汽車再制造產業化正式啟動。
2009年1月,《循環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為促進再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2010年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決定啟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標識,加強再制造產品監管。
進一步推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健康發展。同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將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作為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兩個月后,
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2011年,全國人大批準的“十二五”規劃將“再制造產業化”列為循環經濟重點項目。2012年,國家發改委完成了第一批再制造試點項目13家企業的驗收。
并公布了第二批33家再制造試點企業及其實施方案。2013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聯合授予《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實施方案》。
今年5月6日,中國政府網正式公布《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自2019年6月1日起生效。發動機、變速箱、前橋、后輪軸、車架等“五大總成”再制造解禁,對仍處于寒冬的中國汽車制造業是一大利好。
為汽車再制造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亟待破繭成蝶
雖然汽車再制造在中國有了良好的開端,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第一,汽車再制造和維修大修有本質區別。維修一個產品往往比生產一個新產品所需的技術水平要高。再制造是以高端技術和先進設備為基礎的。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的維修改造水平還遠遠不夠。
第二,汽車再制造作為一個新概念,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汽車再制造對消費者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亟待打破“認知”。
第三,我國汽車再制造仍處于試點探索階段。銷售渠道與消費者之間良好的供求關系無法得到滿足,核心回收體系不完善,使得再制造企業在獲取原材料方面存在障礙。此外,
現行法律政策在某些方面制約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相關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技術標準不健全,產品和再制造對象的市場機制尚未形成。
如何加快我國汽車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攻克技術壁壘。隨著現代汽車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管理能力的提高,汽車再制造行業的困難總有一天會被克服。其次,盡快建立規范順暢的逆向物流系統標準,
改變目前舊產品回收渠道不規范、不暢通,企業汽車再制造生產線經常處于“閑置”或“半閑置”狀態。并建立良好的產品追溯體系,查清產品的用途、生命周期、退場時間。結合逆向物流系統,
維護與客戶的產品替換關系。第三,政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汽車再制造行業的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形成市場機制,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李永軍)
關鍵詞:零部件再制造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