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車(奇瑞汽車)

在今天的汽車制造領域,大量的開放技術降低了企業進入汽車行業的技術門檻;供應鏈的國際化也使得今天的汽車制造領域,通過相應的國際采購,誕生了一些新的造車力量。

大量的開放技術降低了企業進入汽車行業的技術門檻;供應鏈的國際化也使得一些“造車新勢力”能夠通過相應的國際采購生產出相當有趣的產品。但考慮到企業的獨立性和供應商重復匹配導致的同質化競爭,

奇瑞汽車(奇瑞汽車)

這些“開放的技術”無法支撐企業創造獨特的優勢產品?!笆欠駬碛泻诵募夹g”仍然是決定一個企業在未來競爭中能走多遠的重要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說,奇瑞無疑是一個擁有一座金山的汽車廠商。

堅持創新 奇瑞技術為國內汽車產業“輸血”

自成立之初,奇瑞汽車就確立了通過自主創新打造國際品牌的發展戰略。據介紹,為了構建自主研發體系,從2002年開始,

奇瑞平均拿出年銷售額的7%以上作為研發經費;奇瑞汽車在明確了“以匠心打造卓越品牌”的企業愿景后,制定了通過技術、品質、國際化三大提升,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品牌的戰略路徑。

2002年,奇瑞整合全公司資源,組建發動機R&D團隊?!耙銎嚕鸵醒邪l發動機的能力?!币S曾經說過,為了培養人才,奇瑞招聘了一批研究生。

送他們去歐洲學習也花了8800多萬歐元。如今,這些人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動力總成系統的尖端人才。

為了制造自動變速器,奇瑞與一家澳大利亞公司合作。“我們花了十年時間來培訓人員,建立國內標準和團隊。”尹同躍說。目前奇瑞的自動擋裝載率達到60%。

技術領域高投入效果明顯。當很多企業還在猶豫“模仿”和“逆向開發”的時候,奇瑞已經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自主創新掌握發動機、自動變速箱、底盤、發動機管理系統(EMS)、平臺技術的汽車企業。

從結果來看,奇瑞第三代發動機于2017年6月在安徽蕪湖正式下線。其中1.6TGDI汽車發動機已經正式投產,后續的1.2TGDI和1.5TGDI發動機也將陸續上市。根據數據顯示,

奇瑞第三代發動機熱效率超過37%,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率先達到國6排放法規。

傳動方面,奇瑞從2003年開始自主研發的CVT技術一舉打破了國外公司的長期壟斷。經過七年的發展和技術積累,CVT19于2010年量產,搭載奇瑞艾瑞澤和瑞虎兩大系列主力產品。2018年6月,

基于奇瑞十年自主研發技術研發的CVT25下線,與奇瑞艾瑞澤GX一同上市。變速器可手動模擬9擋,傳動效率高達92.5%,堪比目前國際主流CVT變速箱。2019年1月21日,

CVT25入選第二屆“世界十大變速器”。

隨著汽車行業人才的流動,離開奇瑞汽車的技術人員將他們寶貴的R&D經驗和創新的“奇瑞精神”帶到了許多自主品牌。尹同躍自信地說,“奇瑞的技術輸出和人才輸出在‘三大件’中,

促進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奇瑞在自主發動機研發上的突破,也解決了困擾自主品牌多年的‘心病’。

擴大優勢 完善體系助力奇瑞“上攻下打”

在自主品牌陣營中,奇瑞汽車的“技術履歷”可謂豐富。據悉,奇瑞是目前擁有發明專利最多的自主汽車品牌之一,也是唯一獲得2018年“中國好專利”榮譽的汽車企業。

奇瑞汽車副總經理、汽車工程技術R&D研究院院長高新華表示,奇瑞僅2018年就新增授權專利1038項;截至目前,奇瑞已申請專利17079項,獲得授權專利11032項。另外,

通過多年堅持汽車技術的系統化建設,奇瑞汽車率先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正向開發體系和流程。2018年,奇瑞北美和歐洲R&D中心已正式投入運營。

“沒有制度的企業,一定不是長久的?!币S很清楚,在建立技術優勢之后,產品質量的控制將是奇瑞工作的另一個重點。有了明確的目標,奇瑞花了六七年時間在體系建設上,甚至不惜犧牲短期的市場銷量和份額。

在產品開發上,今天奇瑞建立了產品開發管理中心和各技術中心交叉合作的矩陣式產品開發模式,形成了汽車產品開發的V型R&D體系和流程。另外,

奇瑞的“平臺矩陣”,包括M1X、T1X、M3X和新能源汽車專屬平臺,可以衍生不同類型的產品,兼容不同的使用功能,支持不同的能源驅動,將奇瑞的產品開發周期從46個月縮短到24個月,同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為提高產品質量奠定了基礎。

在制造過程中,奇瑞在自主品牌中率先建立了全球統一標準的生產管理體系(奇瑞生產模式),進一步保證了奇瑞產品的全球品質。多虧了這個有效的生產管理系統,

目前奇瑞新品的3 mis IPTV(3個月內1000輛故障率)不僅好于行業平均水平,還超過了一些主流合資品牌。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奇瑞汽車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在車市負增長的2018年,奇瑞汽車銷量逆勢上漲11%,達到75.3萬輛。2019年,奇瑞集團計劃推出11款新車。

在競爭對手未能趕上的情況下,發起了猛烈的產品攻勢。尹同躍說:“我們將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增加大車比例?!?張宇)

關鍵詞:奇瑞三大件高增長

THE END